1.第1节逢集 (1/1)

第1节第1节逢集

西佬镇这天逢集。

天刚放亮,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街上,汇集了不少四乡八邻的男男女女。他们扛着扁担,挑着箩筐,挽着篮子,推着独轮小车,操着不同的乡音,在人堆里挤来蹭去的,东挑西拣的,讨价还价的,你情我愿的买卖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用户品,农耕物件。

这里是苏皖二省交界的地方。这个小镇历史上先是隶属安徽,现在隶属江苏。所以这里人的方言比较杂,基本上是同村不同话,同姓不同语。二省轮流管辖过的地方,祖传的正统脉源自然少了不少痕迹。变天,买卖,是这里人的心态。

日子好过了,就买卖。日子不好过了,就变天。买卖就是经商,变天就是管辖权划归。

买卖的日子毕竟多于变天的日子。于是徽商,苏商纷纷插脚,都在这个小镇上留下了足迹,给这里的乡民带来了富足。到了文化大革命才晓得,这种买卖就是市场交换,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买卖市场下诞生的,小商小贩们是培育资本主义的温床。

温床是个公母人。这里人把男不男,女不女的人称为公母人。既能够做好事,又能够做坏事。好事是能够使百姓富裕,坏事是能够让社会主义国家变质。解放后,对这种经济形态是加以控制的。所以,集市上乡民们能够交换买卖的东西是有限的,多是一些农家自有的土特产品。

什么用屋后种得几丛香妃竹编的筐啊、扁啊、篮啊、筷篓子之类的竹器。什么用田里麦草织的草鞋啊、草捂子、草帽啊,蓑衣之类的生活用品。什么用河边长得芦苇,手工做出的芦花枕头、脚窝子、芦笛儿。什么用沟里长得野麻,经过水沤,剥皮,刮纱、切麻、放经等过程,最后织成的家织布。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用家织布缝制的袜子、帽子、褂裤、肚兜、笔套、琴袋等,再在上面绣上点花,刹是惹人眼目。

能够在集市上随意买卖的物品,主要是能够体现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,弘扬勤俭持家美德的生活必须的物品。自给自足是解决中国经济的一宝。至于那些带洋名儿的东西,不是农田里土生土长的再造物什,是绝对不能进行个人之间买卖的。诸如米啊,油的,铁器农具等,是要凭票供应的。要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,这个关卡是万万不能松懈的。

左摊右铺前,就数卖糖果的和卖年画的店铺门前最热闹,卖女人粉线物什的摊铺最喜气,肉铺鱼摊旁人头最气旺。又要过节了,人们拣着自己可心的东西买。什么都不买,那条鱼是一定要买的。年三十晚上,再穷的人家也要弄条鱼,年年有鱼的期盼是万万不可没有的。再炒盘黄豆芽、绿豆芽什么的如意菜,但愿来年日子过得称心如意。过去是供在菩萨前,现在是供在伟大领袖的画像下。

虽然离过春节还有一段日子,但到了下半年,七一、八一、国庆、中秋、七巧、重阳、冬至……,国节民节一个接一个,反正不管过什么节,打点酒,割点肉,弄条鱼,已经成为人们过节的必备。平时舍不得花钱的人家,到了这个时候勒紧裤腰带也要置办一二样荤腥的东西回家,给一家老小的嘴上抹抹油。再卖点糖果、头绳之类的,给一年忙到头的大人小孩添点喜气。

告别了船队,永祥开始了人生流浪。

他提着帆布行李袋,在小镇中溜达着。一路走一路看。生意冷清的摊主以为是来了买家,不时地向他兜售着自己店铺摊头上的东西。

凡永祥现在没有心思买东西。他需要找个地方隐藏起来。人多的地方,他不敢去,怕被熟人认出来。人少的地方也不敢去,怕被人盘问。土街上不时有戴着文攻武卫红臂章的人在晃荡着,他怕自己被撞上枪口。

镇文化馆前,排着一条长蛇似的队伍。一打听,是在等着购买电影票,放的是朝鲜电影,还是彩色宽银幕的。这个电影好像一年前在仙女庙就放映过了。这个地方到现在才放,看来蛮闭塞的,落乡的很。

路过蛇形长队时,永祥听到队伍里不少女人说这个电影苦啊,一场看下来要哭湿两条手帕子。边上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说,看一遍哭一遍,他已经看过两遍了。

仙女庙放这个片子时,他正忙着画学校里操场上的像,没得功夫偷闲去看。心想今天如果有时间,到时候也买张票进去看看。难道电影里的故事,会比自己的命运还苦吗亅亅亅

b高速文字首发风雨fyb